上世紀50年代,香港吳家太極社掌門、有“黃埔教官”之稱的吳公儀與澳門白鶴拳家、有“武林閃電手”美譽的陳克夫由隔江罵戰到簽署比武生死狀,在何賢、馬萬祺等澳門慈善家大力促成下,陳克夫與吳公儀在澳門新花園泳池擂臺上比武決斗。最終,裁判何賢宣布比武雙方“不勝、不負、不和”終止了短短數分鐘格斗,而是次比武籌得當時堪稱巨資的27萬澳門元善款。
這個轟動一時的武林軼事,不僅令港澳地區掀起了經久不息的中華傳統武術熱潮,其影響所及,甚至遠播東南亞及美加等地,更衍生出金庸、梁羽生新派武俠小說的全盛風行。
上個世紀50年代初,新中國成立伊始,香港和澳門還在英國和葡萄牙手中。當時兩地居民對剛從內地移居的同胞有一定的看法。從武術發展的角度看,原先港澳地區及東南亞比較流行南拳,對從北方南遷的太極拳,既有好奇之心,也有不服之意,同時也不排除爭奪地盤的理念。
1953年秋,有記者就太極拳的各種問題采訪香港鑒泉拳社。時任社長的吳公儀在回答問題時,針對人們對太極拳能以弱勝強等提法表示懷疑的態度,表示:“本人深知太極拳之妙用,本社不論何時何地,都可與中西拳師研究?!闭勗捯唤浿新曂韴蟮浅?,立即如巨石擊水,反響甚大。其中尤以時任澳門健身院院長的白鶴拳家陳克夫反應最烈,先是隔江與吳公儀“口角”,繼而提出要與吳“研究”。
比武消息經港澳新聞媒體傳出,震動兩地武林及民眾。
各界人士反響各異,其中陳公哲和劉伯群等為“反對派”。
陳公哲系原上海精武會創辦人之一,并在1909年春組織過北聘霍元甲赴滬,以對陣口出狂言侮辱華人的“西洋大力士”奧皮音一事。陳公哲畢生致力于社會公益事業及武術事業,在武術界有很高的聲望。劉伯群時任馬來亞精武聯會主席。二人分別致函澳門總督,反對吳陳比武,認為“習武之人,每生事端,不受社會歡迎?!?br />
二人能站在法制立場看問題,無論在當時還是現在來看,都代表了時代進步的意識,這是無可非議的。
無奈當時慈善機構已同意比武,且己以替澳門鏡湖醫院及同善堂籌款的名義公布于眾,并定名為“慈善比武大會”。
可謂箭在弦上,不得不發。
在港澳地區及至東南亞,武術組織均屬慈善機構管理。
這是一個體制上的問題。
吳公儀是吳式太極拳掌門,自幼隨父吳鑒泉宗師習家傳拳法,并得楊式太極大師楊少侯指導。
可謂集楊吳二派武技精華于一身。年輕時曾供職于黃埔軍校與湖南國術館。
太極拳素有“耄耊御眾”、以柔克剛之說。但世人多為耳聞,并無眼見。
所見諸書刊者,多為推手,并非實戰,且均為師徒之間或私下所謂“切磋”:
屬既無規則,也無裁判,又無觀眾之“三無產品”,難以為訓。
吳公儀當時已年過半百。故消息一經傳出,立即引起港澳民眾極大興趣,都以一睹太極真戰為快事,竟至掀起購票熱潮。
而陳克夫時在而立,與吳公儀之子吳大睽相當,屬少壯派,在體力上占明顯優勢。
且白鶴拳屬南拳中以兇猛與靈活并稱之優秀拳種。
其拳法要求“進如猛虎出林,退如老貓伺鼠”,技法上“見力生力,見力化力,見力得力,見力棄力”。
其拳法獨特,攻守兼備,在中國南方和港澳地區久負盛名。
面對吳公儀的談話,陳克夫指名道姓,非吳公儀不戰,并稱若太極拳名不副實,就請回去,大有獨步港澳誓不兩立的氣勢。
他為達與吳本人比武目的竟險乎與一名公證人動手。
可以想象當時吳公儀想在香港立住腳,是何等不易:背水一戰,不得不戰。
香港,向來是冒險家的樂園,但它歷來禁止公開比武。
故比武地點移至澳門新花園。比賽那天,在游泳池上搭起一座擂臺,與會觀戰民眾達兩萬余人。
下午2時巧分,澳門總督史伯泰夫婦到場。
觀戰者除商界名流,還有著名藝員方艷芬、鄧碧云、馬師曾、紅線女等。武術界有楊式太極拳家董英杰,鷹爪拳家劉法孟、西洋拳家李劍琴等。
大會由港督夫人主持剪彩。
總裁判為何賢(澳門首席執行官的老爸),梁昌、梁國榮、彥光、劉法孟、李劍琴、董英杰等為評判員。
鑒于這種比賽無先例可資參照,賽前先擬了規則,如不得起高腿、不得抱摔等。
別具傳統特色的是吳陳二人還簽定了“生死文書”,并經公證,以免不測。
實戰原定6個回合,每個回合5分鐘。
結果開戰僅2分多鐘,吳先嘴角掛紅,繼而陳鼻中拳,血流不止,只好暫停。
待再次開戰不久,吳擊陳前臂,致陳負疼而起高腿,吳即還以顏色。
裁判恐二人動真火,旋即叫停。
經商議,判雙方“不勝不敗不和”。吳陳握手退場。具體實戰情節,己有詳細報道,不再贅述。
從吳陳比武的起因看,不免有言語上措詞有一定刺激性引起不服的因素。
但倘若單為一兩句話便要立下生死狀,決一雌雄,似乎給人以心胸狹窄的印象,有失武術家風范;
倘若說為地盤之爭,一港一澳,難圓其說;倘為一試太極白鶴武技之高下,雖然說得過去,但仍有某種缺憾。
到底雙方因何比武,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。
但是,這為時不足5分鐘的實戰所產生的社會影響,卻是人們始料未及的。
誠如葉若林先生所說,它不單為吳家太極根植港澳廣傳東南亞及美加奠定基礎,更使人稱奇的是不足5分鐘的實戰引發了港澳等地區幾十年的武術熱,并催生了一代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、金庸。
現在大家能看到梁羽生、金庸武俠小說及據之改編的武打影視,全仗那5分鐘不到的實戰給他們的靈感。
可謂影響深遠。從這點講,吳陳之戰的社會影響己遠遠超出事件的本身。
從這個意義上講,單純地去看誰勝誰敗是片面而狹隘的。
重要的不是評述誰勝誰敗,而是要正確地判別它在一定的歷史發展中的地位、作用,給后人以什么樣的啟發。
假如單純從成敗的角度去評論歷史事件有以成敗論英雄之嫌,有失公正,也不符合客觀實際。
吳陳比武至今已過半個世紀了。除了上述社會影響,它在中國太極拳史上還有什么意義和作用呢?
我們認為它至少可以使人們對正確認識太極拳發展史、揭示太極拳技擊之秘,以及如何開展民間切磋交流研究等方面得到啟發,為更好地全面繼承和弘揚太極拳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共有條評論 網友評論